- 2025年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申报要求解读
- 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2025年度电力建设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专项监管的通知
-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和使用工作的通知
-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 强化电力监控安全防护体系,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作的通知
- 挖掘数据要素 强化整合融通 推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 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召开2024年度浙江电力调度交易与市场秩序厂网联席会议
综合施策促“减碳” 智慧运维撰“绿篇”——专家谈建筑业节能发展路径
今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要求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分别在2016年执行的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平均降低40%,碳排放强度平均降低7kgCO2/(m2·a)以上。
此次强制规范的实施对实现建筑业碳达峰碳中和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和实际影响力。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表示,从全寿命周期的碳排放量看,建筑运行阶段占比约为70%~90%,建材生产占比约为10%~30%,建造占比约为1%,拆除占比约为1%;从单位时间看,建材生产碳排放强度最高。
“我国建筑业减碳绝非一招鲜就能解决,必须以全寿命周期的视野综合施策,这牵涉到建筑的各个环节,包括绿色施工、围护结构、提高设备效能、智慧运维、材料可循环利用等方面。”徐伟认为,对新建建筑而言,要通过不断提升围护结构性能,逐步更新建筑节能标准,提升新建建筑节能能效,减少碳排放;对既有建筑而言,要通过不断健全市场化改造机制,完善税收补贴奖励机制,以此激励提升既有建筑的节能水平;而在农村建筑节能改造方面,建议加强改造北方供暖地区农村建筑,将农村建筑节能纳入监管。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林波荣看来,建筑业减碳要形成以低碳建材为主的建筑新格局。他认为,首先,在源头减量方面要形成以低碳目标为导向的设计方法,从强度、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来考虑能耗和碳排放,不要简单地只考虑强度的降低;其次,要建立全新的低碳环境价值观和系统设计新理念,除了关注环境、能耗,还要关注低碳的结构体系使用,关注建材的低碳化利用;再其次,在能源资产方面,要因地制宜考虑供暖热水的电气化和可再生化,北方地区要考虑通过技术创新推广低碳、零碳的供暖系统;最后,要关注各种颠覆性的低碳技术使用,比如既有建筑的智慧运维,包括基于“数字孪生”的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环境能耗的统筹优化等。
此外,有专家认为,减少碳排放的核心是减排数据的可溯源性和公平公正,随着数字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的完善,建筑数字化将成为建筑“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分散性和间歇性,包括微电网、储能系统、电网调度等都会更依赖数字技术。另一方面具备互联互通功能的安全电力系统有助于运维团队快速应对任何危机,智能化的管理也能根据楼宇的情况自行加热、制冷或通风,节约能源。
随着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的实施,建筑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变得更为明晰。“开源节流”的全周期减碳,将实现建筑业“减碳”和“发展”的双赢。
数据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