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和发展让历史文化成为城乡建设的灵魂
- “十四五”时期,全国40个重点城市初步计划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650万套(间) 让更多新市民和青年人安居乐业(民生视线)
- 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新城建”让城市更美好(经济新方位)
- 山东出台施工图设计审查新规 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纳入审查范围
- 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破解建筑业“技工荒”
- 明确中央财政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适用范围
- 绿色建筑节能水平不断提升
-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答记者问
- 应急管理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十四五”应急管理标准化发展计划》答记者问
- 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关于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
为提升城市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提高城市节水系统性、深入推进城市节水工作,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四部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国城市用水效率进一步提升,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
《指导意见》突出新发展理念对城市节水的引领作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全面、系统加强城市节水工作,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实现节水、治污、减排相互促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根据我国城市节水实际情况,《指导意见》提出了“节水优先、系统谋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试点示范、标杆引领”4项推动我国城市节水工作的基本原则。
《指导意见》明确了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国城市用水效率进一步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城市节水制度进一步健全,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黄河流域中下游力争达到30%;到2035年,城市发展基本适配水资源承载能力。
《指导意见》针对我国城市节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构建城市健康水循环体系、着力提高城市用水效率、加强节水型城市建设、完善城市节水机制4个方面提出了12条重点任务举措。一是构建城市健康水循环体系,形成与水资源水环境相适应的城市规模与布局,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二是着力提高城市用水效率,推动再生水就近利用、生态利用、循环利用,狠抓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推广节水产品(设备)和工艺。三是加强节水型城市建设,不断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单元节水工作,推动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筑牢城市节水的社会基础,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四是完善城市节水机制,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推进节水“三同时”管理,加大城市节水宣传教育。
《指导意见》还明确了健全城市节水保障措施的相关要求。一是落实责任,将城市节水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主要供水用水单位,形成全社会节水合力。二是完善价格机制,经测算需要调整供水价格的应及时调整到位,放开再生水定价,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水资源节约、用水需求调节方面的作用。三是强化支持政策落实,积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落实节水相关增值税、所得税、环境保护税等优惠政策,发展节水服务市场,不断探索依靠市场机制推动城市节水的路径和模式。
数据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